当前位置: 首页 - 海洋科普 - 详细内容
栏目导航
+更多 新闻资讯
+更多 推荐商品
+更多 海洋历
详细内容

浮世绘的兴起与发展——成长伊始

来源:本站整理 日期:2017-09-08


“浮世不过梦一场,何必如此认真,还是将眼前美好的瞬间化作永恒的记忆吧。”这是出自宽永年间(1630年)的《歌舞伎草纸绘卷》的《吟闲集》中的诗句。这些诗句恰好契合了当时日本新兴都市的市民阶层普遍的人生观。他们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不如及时行乐。因而放弃了对虚无缥缈的来世的期待,将以往的“忧世观”转化为现世的及时行乐的“浮世观”。追求和肯定现世及时行乐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浮世”。这种普遍心态与当时日本繁荣的表面与国家整体动荡的局势休戚相关。

室町幕府后期,天皇势微、日本各个派系林立,各地大量征召武士。与此同时,新兴的城市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武士、商人、手工业者等纷纷聚集到城市里,人口、经济急速增长着,其中尤以德川幕府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江户地区最为发达。经济大幅度的提高,城市里逐渐出现了新兴的富裕阶层,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中心,从而孕育出新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浮世绘就是在顺应市民经济、文化急速上涨的大背景下诞生的,而它反过来又对社会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浮世绘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契机

新兴的风俗画(浮世绘的早期形态)相较于更看重样式的古典主义画派更具生命力、更注重对现实社会的自身体验,由此发展出以写生为基础的新的技法体系,这在日本绘画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进步。在此期间,发生了一段插曲。这就是发生于明历三年(1657年)的一场火灾,史称“明历大火”。这场意外先是由江户地区一处寺院失火而起,而后火势扩张,周围的住宅、神社、桥梁等接连起火,绵延三天的大火使大

半个江户地区消失殆尽,无数人在这场意外的灾祸中失去了生命。这场大火也毁灭了大批“古典美”的华丽建筑以及从京都、奈良地区迁移而来的传统文化艺术。这无形中打破了传统的桎梏,为当时刚刚兴起的新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开创了契机。至此,浮世绘悄无声息地发展起来了。

浮世绘是在日本传统大和绘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作为新的艺术形态,新兴的风俗画(浮世绘的早期形态)更贴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它改变了以往主要隶属于建筑的功能,由大型化向小型化演变,由障屏画为主的方式改为挂轴为主的方式;而在构图上,大和绘因其隶属于建筑的功能和贵族的审美情趣等因素,主要是由全景向具体人物推进的俯视为主,而新兴的风俗画则多趋于平视。大和绘几乎没有视觉中心,而新兴的风俗画多有画面的主体且注重情感、情绪的表达。

吉原

“浮世绘”一词最早出现在天和元年(1681年)的俳谐书《各种各样的草》中,而早期的浮世绘正是源于对“花街柳巷”的描写和对市民趣味的现实体现。1603年,京都出现了歌舞伎的表演形式,起初是因女巫阿国为了筹建寺院,到各地献舞而创造的一种表演形式。初期是以在街头为平民演出的形式,后来渐渐演变成为以女演员为主的集体歌舞。早期的歌舞伎女演员表演大胆而放荡,跟妓女没什么差别。幕府为了整肃风纪,禁止女性出演歌舞伎。于是,男演员代替了女演员,但结果是一样的,并未有任何改变。随着江户经济的繁荣,歌舞伎表演场所也逐渐从京都迁移至江户。歌舞伎的道具、服装、服饰以及演员都成为浮世绘的素材。

在浮世绘的样式中,“役者绘”中的役者指的就是歌舞伎演员。而“美人绘”中的美人大多指当时的妓女。

17世纪初,德川幕府执掌日本,建立了幕府政权。幕府历代世袭将军驻守江户,征召了大量武士待命,新兴的城市江户也急速地发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士、商人、手工业者聚集,男性人口激增,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致使娼妓泛滥,色情行业应时而生。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幕府不得已最终同意了设立集中娼妓区。元和三年(1617年),江户唯一获得政府许可的游廓吉原开始营业。游廓就是妓院的所在地,游女就是指妓女。明历大火之后的吉原面积约有一万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以防游女逃脱。游廓内还有日用品杂货店、澡堂、游女屋等等,简直就是一座独立的小城。据宽正三年(1791年)出版的《吉原细见》记载,当时的游女多达三千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等级社会。头牌游女被称为“花魁”或“太夫”,太夫往下是“格子”,“格子”往下是“局女郎”。她们被称为“上位三等”。

她们从小加以严恪的训练,学习乐器三味线、歌曲、舞蹈、文学、诗歌、书法、棋艺等等,直至过关。“上位三等”通常是浮世绘中“美人绘”的主要对象。经过漫长的发展,吉原逐渐成为江户时期引领文化和时尚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花街柳巷,而是演变成为江户地区最大的社交场所。市民、全国各地的商人、手工业者、游客聚集于此。这里聚集着无数精美的商品、工艺美术品。这里名曲荟萃,还有各种茶道、花道以及文人、画师们的聚会。不但如此,就连在服装服饰、发饰、妆容上吉原也引领着潮流。浮世绘的题材也紧紧跟随着这股大潮,这个时期的作品不仅描绘当时社会开放的世俗行为,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还着重表现女性美,以及人物的情感、情绪的刻画。

17世纪初,带有插图的明朝刻本传入日本。中国古代版画技术及出版业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至清朝康熙年间(1736~1795年)快速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明朝版画的成熟也比日本江户民间刻本的兴起早了一个多世纪。江户初期各种带有插图的世俗小说流行起来,小说中的插图以版画的形式出版,这些插图相较于古典版画,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手法奔放活跃,很受欢迎。同时,描写妓女的色情书籍也大量出版。



菱川师宣

菱川师宣被学界公认为是浮世绘版画的创始人,他出生于江户附近的安房国保田村的一个染织品缝纫世家。早年随父亲学习画绣花图案,后来前往江户学习绘画,并开始为市井小说画插图。明历大火后,他跟随幕府朝廷的御用画师学习狩野派、土佐派等传统绘画。后来受到中国明清版画的影响,创造了版画与绘画相结合的技法,在木刻插图出版界一鸣惊人。菱川师宣的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有歌舞伎演员的宣传册、有风景名胜的介绍、也有古典故事和花街柳巷的题材,从美人图到风俗画,他的众多作品广受欢迎。各出版商纷纷邀约,他的名气渐大,成为浮世绘以水印版画形式制作的先声。后来,他很快又将画面从册装书的形式中独立出来,创造了单幅版画,即“一枚摺”。这是浮世绘的典型样式。菱川师宣的浮世绘版画基本为多幅系列,大部分为十二幅一套,日语称“组物”,这种形式也为后来的浮世绘画师们所沿袭。

菱川师宣的美人画和风俗画大都是具有情色意味的“春画”,但是他的春画由于大多不具有夸张露骨的性描绘,因此也被视为独立的风俗画或美人画。菱川师宣开创了浮世绘,在他之后的画师们继承和发展并不断完善着浮世绘,形成了最具日本民族特色的美术形式。(责编:沈婷婷)


COPYRIGHT © 2017 海洋世界杂志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404857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4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