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策划 - 详细内容
+更多 海洋科普
+更多 推荐商品
+更多 海洋历
详细内容

夏日海滩的九种危险

来源:本站整理 日期:2017-11-30

 

        【编者按】

        全世界的人都乐于去海边放松身心、追求美好。新闻时常报道:某某明星在海边举办婚礼,某某球星在海边度假等等。不仅如此,电影中很多浪漫场景,也都会在海边发生;美丽海边的房价也要比同城市中的其他房价高上一截。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无论收入高低,人们都在一天一天地忙碌着。而只有天地与海水的广阔空间,能够影响人的心理,让人们放慢节奏、开阔心胸、放松身体——甚至可以取消衣物的束缚,彻底拥抱自然。海洋蕴藏着全世界最多的水,而水又是生命之源。即使只是坐在海滩上闭着眼吹着凉爽的海风,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都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而睁开眼,看着海面之上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这样的景色,看一天怎能满足?

        然而,这里虽然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也隐藏着很多危险。7月8日,广东阳江海陵岛连发两起游客溺水事故,已致4死1失踪。而罪魁祸首很可能是一个公众相对陌生的词汇——裂流。本期重点推介,我们特意总结了人在海边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情况,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特点、成因、危害以及防范方法。这些危险中,有的让人很难受,有的足以致人丧命。有去海边玩耍计划的小伙伴,可要好好了解一下哦!

 

一、高温和晒伤

1、高温

        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或称之为高温酷暑)。高温热浪超过人体的耐受极限,使人体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甚至死亡。在不同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人处于静止状态时体温调节极限温度分别为31℃(相对湿度85%)、38℃(相对湿度50%)和40℃(相对湿度30%),当超出极限温度,人体机能就可能受损,将出现中暑或其他并发症。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或炎热之中,能令人虚脱或中暑。虚脱通常是较轻微的问题,原因是暴露在炎热之中身体不足以适应;但如果令虚脱发展下去,成为中暑,就有可能致命。两者的症状都包括发热和出汗,但一个重要的区别为是否神志不清。假如患者神志不清,那么其不止是虚脱,是已经中暑了。

        不同人群耐高温的极限是不同的,对于儿童、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或功能减退,或功能障碍等,都将使其耐热极限下降。所以在高温天气里,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那么要如何避免高温的危害呢?首先要补充水分。夏季, 在气温3 6 ~ 3 8摄氏度的环境下,从事室外体力劳动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10~12升;从事室内工作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2~3升。补充水分宜量少次多,以免影响食欲。另外, 大量出汗也会引起无机盐的丢失,故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应及时补充无机盐。同时还要注意,应增加维生素C、蛋白质、能量的摄入。在海滩的游客,也应注意高温环境下水分和无机盐的补充。

2、晒伤

        晒伤是由于日光的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后, 引起局部皮肤发生的光毒反应。晒伤多见于春夏季节,尤其浸水以后的皮肤更容易晒伤。

        晒伤后的皮肤会变红,可以感到疼痛,暴晒后温度异常升高。如果未满1周岁或出现发热、水泡及严重疼痛,要咨询专业的医生。同时,在处理晒伤的皮肤时,要避免反复日晒,对于已经晒伤的部位进行冷敷,或浸泡在凉水中。在晒伤的地方涂抹保湿乳液,不要使用霜、软膏等质地过于浓稠的护肤品,最后要提醒大家如果出现水泡,千万不要挤破。

        虽然晒伤引起的不适通常很轻微,一般一周以后可自行缓解,但它仍然是一种对皮肤的伤害。如果晒伤严重,也需要到医院进行医治。人们应尽量避免晒伤。


二、闪电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负电,顶层为正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正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一道闪电的长度可以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1.7万〜2.8万摄氏度不等,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闪电伤人,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 直接雷击伤人。在雷电现象发生时,闪电直接袭击到人身体,便是直接雷击。由于人体是良好的导体,高达几万到十几万安培的雷电电流,从头到脚通过人体,然后流入到大地。人因此而遭到雷击,受到雷电的击伤,严重者甚至死亡。

2. 接触电压伤人。当雷电电流通过高大的物体,如高的建筑物、树木、金属构筑物等,强大的雷电电流会在导体上产生高达几万到几十万伏的电压。雷雨天当人们不小心触摸到这些物体时,便会受到电压的袭击,发生触电事故。

3. 旁侧闪击伤人。当雷电击中一个物体时,强大的雷电电流通过物体泄放到大地。一般情况下,电阻越小,电流越容易通过。而人体的电阻很小。如果人在雷击中的物体附近,雷电电流就会在人头顶高度附近,将空气击穿,再经过人体泄放下来,使人遭受袭击。

4. 跨步电压伤人。当雷电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会产生一个电位场。电位的分布规律为越靠近地面雷击点的地方,电位越高,远离雷击点的电位就低。如果被雷击中,人的两脚站的地点电位不同,这种电位差在人的两脚间就产生了电压,也就有电流通过人的下肢,两脚之间的距离越大,跨步电压也就越大。有研究表明,如果风暴形成于海上并向海岸移动,居住在海上或者海边的人们更可能受到闪电的伤害。海边闪电虽然壮丽,却危险十足。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它造成的伤害呢?雷雨天应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旁;不应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户外球类、攀爬、骑驾等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如果正在海里、湖中游泳,则必须立刻上岸,擦干身上的水,并尽快找绝缘物包住身体,以免遭雷击。同时应尽快离开铁丝网、金属晒衣绳、孤独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的小建筑等。

        如果在海滩游玩遭遇了闪电,那么记住以下几点也有所帮助。

1. 在室外时,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时,应尽量寻找低洼之处(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降低身体高度。

2. 立即停止室外游泳、划船、钓鱼等水上活动。

3 . 远离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广告牌等高物。

4. 如多人共处室外,相互之间不要挤靠,以防雷击中后电流互相传导。


三、裂流机理、危害、预判及逃生建议




1.裂流机理

        裂流(Rip Current,又称离岸流)是在海面波浪的辐射应力及压力差作用下,海浪破碎后,堆积至岸边的壅高水体穿过碎浪带回流入海的条带状表面流。裂流流速大多在0.3〜1米/秒,最快可达3米/秒,其长度可在30〜100米甚至更长,流向几乎与岸线垂直,可将强壮的游泳者迅速拖拽入深水,是滨海休闲旅游的危险“杀手”。据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管理局(NOAA)统计,发生裂流溺水事故率最高的人群为10〜29岁的青年人群,尤其是男性。裂流产生的位置往往因波高、波浪周期、海底地形以及海岸线形状而发生变化,最常出现在近岸海底不连续沙坝之间的凹槽或缺口上方水面,或向海凸出的结构物、礁石两侧。从水文地质角度来说,靠近热带地区的岩石海岸的海滩更容易产生裂流,落潮时裂流风险较其他时刻更大,夏季裂流更加严重。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多数重点滨海旅游海滩有裂流现象和大量的溺水事故记录。

2.裂流危害

        滨海旅游业是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最主流的领域之一,《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滨海旅游业占涉海经济增加值比重达42.1%,是第二大涉海经济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2倍。然而以裂流为代表的滨海旅游海滩常规性高危动力现象给游客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危害,据统计80%〜90%的海滩救援与裂流有关。每年世界上有成百上千人死于裂流溺水,给滨海旅游的吸引力维护、海滩管理、事故纠纷处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对滨海旅游地区的裂流危险性调查、评价、警示和危险预判、溺水自救等方面知识的公众科普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正在开展相关工作,为滨海旅游游客的生命安全提供安全服务。

3.预防判断

(1) 裂流通常从岸边高地更加容易判断,主要是平行于岸线的条状白色浪花带间断的平静水域,还可能是泡沫或泥沙被肉眼观测到迁移入海的区域。

(2) 落潮时更容易产生裂流,去海滩前确保查阅当地落潮时间,要保持警惕,阳光明媚的平静天气仍然有可能发生裂流。

( 3 ) 向海凸出的岸线或结构物如海堤、礁石附近也是裂流高发区域。

(4) 到海滩时确保和救生员进行交流了解海况,并寻找裂流警示牌,尽量在救生员的视线范围内游泳或冲浪;

(5) 确保自身擅长游泳,不要独自下海;

4.逃生自救

(1) 如果不慎被卷入裂流,不要立刻奋力向岸游进,应向两侧沿岸方向游离裂流区域,再向岸游回。

(2) 裂流不会把人向下拖拽,只会将人冲离岸边,如果无法逃离裂流,则应顺流漂浮,并同时大喊、挥手向岸边求助。

(3) 如果在岸边发现有人陷入裂流,立刻打电话或向救生员求助,可以向被困者投掷漂浮器具,不要尝试做英雄而擅自入海救援。对于裂流避险没有完美的回答,因为海洋是在不断变化的,与海洋互动的每个人也存在差异。所以在去海边享受海水之前,增加对裂流的了解,在危险预防上多做准备。


四、激浪




        海浪是海面的波动现象。由风产生的海面波动, 一般周期为0.5〜25秒,波长为数十厘米至数百米,波高为数厘米至20米,在罕见的情况下可达30米以上。不同强度的海浪对人类威胁程度不同。通常波高达6米以上的海浪,就能够掀翻船只,破坏海上工程,给海上航行、海上施工、海上军事行动、渔业捕捞等造成危害,被称为灾害性海浪。它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的强风作用下形成的。因此根据形成灾害性海浪的天气系统,将海浪分为四类:冷高压型海浪(亦称为寒潮型海浪)、台风型海浪、气旋型海浪、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海浪。根据海浪形态分为风浪、涌浪、近岸浪。标志海浪强度的要素主要有波高、波周期、波长和波速。在国际上采用波级表示海浪强度,但划分波级标准不尽一致,常用的波级表除国际通用波级表外,还有蒲福波级表、道氏波级表、美制波级表。中国于1986年7月1日起采用国际通用波级表划分波浪等级。按照波级表标准,灾害性海浪属于7〜9波级的狂浪、狂涛、怒涛。中国灾害性海浪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其次分布在黄海和台湾海峡。

        灾害性海浪在岸边不仅能冲击摧毁沿海的堤岸、海塘、码头和各类构筑物,还可能伴随着风暴潮,沉损船只,席卷人畜,并致使大片农作物受淹和各种水产养殖品受损。海浪所导致的泥沙运动还会使海港和航道淤塞。灾害性海浪到了近海和岸边,对海岸的压力可达到每平方米30〜50吨。据记载,在一次大风暴中,巨浪曾把1370吨重的混凝土块移动了10米,20吨的重物也被它从4米深的海底抛到了岸上。巨浪冲击海岸能激起60〜70米高的水柱。

        台风型灾害性海浪是导致巨浪灾害的主要原因。据1982—1990年的统计,中国近海因灾害性台风海浪翻沉的各类船只达14345艘,损坏9468艘,死亡、失踪4734人,伤近4万人。平均每年沉损各类船只2600多艘,死亡520人。最严重的1985年共翻沉4236艘船,死亡1030人;1986年4102艘,死亡889人;1990年3300艘,死亡876人。

        由于从中国陆地入海温带气旋和寒潮大风的强度难于监视和预报,由它们引起的灾害性海浪,往往在海上造成更大更多的海难事故。1983年4月25日,一次强气旋影响导致海上出现11级大风和最大波高6.7米的狂浪,仅山东、辽宁两省的统计,受损渔船就有1046艘,死亡渔民23人,还造成了大量水产养殖业的损失。在渤海中部作业的渤海海洋石油公司“107号浮吊船”也因受风浪袭击而沉没。虽然中外人员撤离和抢救及时无一人伤亡,但经济损失仍相当严重。

        巨浪常常伴随着大风天气出现,因此要去海边游玩之前,一定要关注天气;同时避免巨浪将人卷入海中而带向深海发生溺亡意外。当海边起风形成巨浪,最安全的做法是选择不下水嬉戏并且远离海面。


五、水质




        水质是水体质量的简称。它标志着水体的物理( 如色度、浊度、臭味等)、化学(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和生物(细菌、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

        天然水评价指标一般为色、嗅、味、透明度、水温、矿化度、总硬度、氧化-还原电位、pH值、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等。天然水中的大气降水水质与当地的气象条件和降水淋溶的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有关;地表水水质与径流流程中的岩石、土壤和植被有关;地下水水质主要与含水层岩石的化学成分和补给区的地质条件有关。

        海水的化学组成异常复杂,溶解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绝大部分呈离子状态存在。由于海水体积大,又能很好混合,局部条件对海洋整体影响较小,因而主要离子含量、各种离子间数量比例关系较为恒定。虽然现代海水平均含盐量大体一致,但不同海区、不同深度还是有所差异。

        关于海水水质标准,虽然世界各国的有关提法、制订原理、方法和科学依据以及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但是,重点都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世界上沿海国家已发布的有关海水水质的标准可概括为三类,即卫生、水生生物保护及一般景观。同时,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海水水质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对水质产生污染的因素众多,其中最可怕的就是石油的污染了,它会严重影响海洋生态,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近海污染比较严重,很多近海都开展旅游业,致使大量的垃圾漂浮在海面上,极度影响环境及美观。还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私自排入到大海中,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海水水质。

        人类很多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原子核,它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开发、海洋环境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这些危害最终又将损害我们自身的利益。海水水质污染能够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1. 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2 . 由海域至陆域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3 . 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

        4 . 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使其失去应有价值。

        直观地说,海水受到污染,水质变坏,那么人们去海边游泳的时候,就无法放心下水,从而影响旅游业,减少当地经济收入。受海水污染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海洋里面的生物了,比如各种鱼类等。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生物的死亡或种族灭绝,这也间接地影响到渔民捕鱼。从气候的角度看,受污染的海水,通过大气循环以后会被带到内陆,所以也可以说海水污染是全球范围的。


六、水母

        水母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属于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它的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的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伞状体边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长达20〜30米。

        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并由内外两胚层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运动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仿佛一顶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

        无论是热带的水域﹑温带的水域﹑浅水区﹑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区都有水母的影踪。水母早在6.5亿年前就存在了,它们的出现甚至比恐龙还早。全世界的水域中有超过250种水母,它们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水母虽然是一种外表可爱的动物,但它造成的危害却不少。一方面,是“水母大暴发”的危害;另一方面,是对滨海旅游区游客人身安全的危害。

        从2 0 0 0 年开始, 原来是4 0 年一次的水母大暴发,变成年年在世界各地发生。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小组称,全球至少有1 4 片海域常常发生水母大暴发,其中包括黑海、地中海、美国夏威夷沿岸、墨西哥湾、日本海等。每当哪个海域水母大暴发,海里和海滩上满是水母,对当地的渔业、旅游业、沿海电厂和核电站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日本是一个靠海吃海的岛国,自从2 0 0 2 年几个渔民在捕鱼时发现捕上来的不是鱼, 而是水母之后, 接下来的每一年,人们都会发现数十亿只巨型水母——越前水母在日本海域活动。

        在黑海海域,每当水母大暴发,每立方米海水甚至聚集着千只以上拳头大小的水母,对当地旅游业和渔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高达数亿美元。

        此外,全球有1.5亿海水浴爱好者和渔民深受水母困扰,我国近海也是水母灾害的重灾区。2009年7月,青岛某电厂发生了一次水母灾害事件,由于海水泵房取水口涌入大量水母,工人们全天候不断清理,最终,三天一共清出10吨水母。这次的水母入侵事件,导致青岛居民和工业用电受到很大影响。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每年全球都有1.5亿人遭受着水母叮咬的危害,美国佛罗里达州每年有20万人被水母蛰伤。对于想要到海滩度假的人来说,在遇到水母叮咬问题时又该采取怎样的步骤来处理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自己要前往的地区有哪些种类的水母栖息,以便提前留意。例如你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受到水母叮咬,凶手就很有可能是一些有毒的箱形水母,最好的应对手段是用醋冲洗受伤部位并立即寻找医疗救助,因为这种叮咬可能是致命的。

        其他一些相比不那么极端的水母种类还包括海月水母,其毒素只会造成身体不适,所以一些家中常见的药方就能够缓解被叮咬后的不适感。

        水母的触手上布满了肉眼看不见的倒刺,能够向人的皮肤里注射毒素并引起疼痛、水泡等症状。被水母叮咬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用直尺或者信用卡的边缘刮掉被叮咬部位上的倒刺,或者直接用海水将这些倒刺冲掉,记得不要使用瓶装水处理,瓶装水可能使情况加重。接下去需要处理的是大部分水母都会留下的毒素——使用醋或是小苏打和海水冲洗伤口约20分钟。

        然后可以把受伤部位放入热水中或是进行冷敷来缓解疼痛,如果是在行进途中不方便进行这些处理,也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或是少量氢化可的松来处理。还有一种缓解疼痛的办法是口服抗组胺剂,不过切记在使用任何局部药物或口服药物前最好先向医生进行咨询。如果伤口的刺激并未缓解,或是在被叮咬后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寻求帮助。


七、鲨鱼

        鲨鱼早在恐龙出现的3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上,至今已超过5亿年,它们在近1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

        那么鲨鱼伤人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研究证明,鲨鱼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它们从来没有把人类当成自己美味点心的打算,给人类造成伤害完全是偶然和误会。人类对鲨鱼的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特有的杀戮行为和它们诡秘凶狠的形象。这种恐惧是深入骨髓、与生俱来的。

        美国动物学家理查得·奎尔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在美国鲨鱼伤人致死的事件远少于蜂蜇、蛇咬,甚至是雷击所造成的同样惨剧。来自于佛罗里达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指出,在美国被狗咬的概率比鲨鱼攻击要高出33倍。2016年,全球范围内共确认了81起鲨鱼攻击事情,并且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是致命的。据佛罗里达州自然博物馆的档案记载,自1920年以来,每年大约有50~75起鲨鱼袭击人类的事件发生,死亡人数为5~10人, 7 0 % 以上是在海滨度假戏水的游人。

        不遵守规定在大海中的珊瑚礁或沙洲附近流连徜徉的戏水者会面临非常大的危险,因为在退潮时鲨鱼是有可能被困在这些地方的。另外,这些地方也是鲨鱼猎物的聚集地,是鲨鱼猎食的首选目标, 游人在此被误伤的可能性非常大。

        虽然鲨鱼伤人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我们在海滨游玩仍需注意可能出现的鲨鱼危险。任何一条超过2米的鲨鱼都有可能成为海洋里的潜在杀手,如今已经有三种食人鲨的种类被确定,它们分别是大白鲨、白真鲨和鼬鲨。澳洲袭击人类的除大白鲨外,就是公牛鲨。这些鲨鱼体型巨大,能轻易吞下海豹和海龟等大型生物。

        有实验表明,鲨鱼攻击人类的主要原因是它把海面活动的人误以为是海豹。海豹是所有鲨鱼的猎物首选,而人与海豹的身长、体重都非常接近。在水下观察,游动的人与海豹露出水面呼吸的样子很相像。鲨鱼的嗅觉和感受震动的能力都非常强,它能在500米远的地方嗅到几滴血的味道;它能清楚地感觉到1500米外一条1千克鱼的游动。但鲨鱼的视觉较差,很难分辨人与海豹。

        所以,在不能保证鲨鱼能够有效识别目标是否为人类的情况下,积极做好防鲨准备,是有必要的。

    一般防护的方法有:

1 . 穿橙色的救生衣。鲨鱼惧怕橙色,对橙色很敏感。虽然这一理论一直有争议,但军用及民用救生衣也基本为橙色,很多潜水装具也是橙色。

2 . 攻击鲨鱼的鼻子。鲨鱼的鼻子是鲨鱼相对敏感与脆弱的地方,用拳猛击鲨鱼的鼻子, 或用匕首攻击鲨鱼的鼻子,是可以暂时击退鲨鱼的攻击的。

3.使用驱鲨剂。长期以来,研制高效的驱鲨剂一直是一个难题。不过美国2004年研制成功的A-2型驱鲨剂,源自死鲨提取物,据说可快速驱赶常见的几种鲨鱼。


八、有害藻华

        有害藻华,即人们平常所说的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通常分为有害赤潮与无害赤潮。其中,有害赤潮又分为有毒赤潮(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 )与无毒赤潮(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 )。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和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加大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等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赤潮虽是由小小生物引起的,但其危害却不容小视。

        (1) 破坏生态平衡: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 破坏渔业: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 影响人体健康:有些赤潮生物能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虾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最终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可能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死亡。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 贝毒中毒症状为: 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微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它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赤潮的预防方面,可有所作为的方面很多,比如控制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等。在赤潮的治理方面,可以用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 物理法中“撒播黏土法”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化学法中“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


九、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海啸刚产生时,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1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影响, 呼啸的海浪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海啸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知。海啸发生时,除了海啸预警系统,也会出现一些易于判断的前兆,在海边生活、工作、旅游的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常见的海啸登陆宏观前兆现象大致有四种:一是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二是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突然变成白色,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三是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四是突然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大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其他的还有大批鱼虾等海生物在浅滩出现;海水冒泡,并突然开始快速倒退。



        海啸发生时, 如果恰好在海边游玩,就需要立即做好必要的海啸逃生工作。了解以下几点,能更好地进行海啸时的逃生

        (1) 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有利于人们预防。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那么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千米远的地方。

        (2) 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3) 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洋生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4) 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5)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急救包,里面应该备有足够72小时用的药物、饮用水和其他必需品。这一点适用于海啸、地震和一切突发灾害。

      如果在海啸来临时,未能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区, 甚至不幸被巨浪卷入水中,也应保持冷静,采取必要的自救和互救措施

        (1) 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2) 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3) 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4) 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5) 不要喝海水。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 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7) 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8) 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9) 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COPYRIGHT © 2017 海洋世界杂志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404857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492
返回顶部